關于立足綠色發展推進農機化建設的建議
發布時間:2020-01-16
綜觀黑龍江農業機械化發展史,如果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農機化讓昔日自然狀態下的‘北大荒’,變成了今天持續高產的‘北大倉’,解決了人們‘吃飽’的問題,成為人人盡知的‘大糧倉’,有力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業機械和農機部門作出了功不可沒的巨大貢獻與奉獻。
到了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黑龍江省的農機化水平已經超過90%,為全國之首。其中耕地機械化程度已達98.8%、播種機械化程度已達94.1%、收獲機械化程度已達70.1%。站在這樣一個高水平上,如何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綠色發展”的要求推進全省的農機化建設,繼續“領跑”全國,值得我們共同思考。
一、立足科學發展,尊重自然規律。我省擁有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耕地面積2.4億畝,近年來糧食產量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用占全國1/10的耕地,生產出1/4的商品糧,養活了1/6的人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看到今天的現實:30年前的“北大荒”可以說是山青水秀、生態良好、至美至純,農業生產完全處于一種“人力、畜力和機械力量”自然耕作的發展狀態;30年后的“北大倉”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壤硬化、化肥農藥過度施用、量增質降、違規求進的發展現實。造成這些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農機化快速發展助推了人們的“過度開墾”,但這不是農機本身之過,而是人們對耕地產能的“過度要求”和“只耕不養”所造成的。因此,黑龍江的農業發展(包括農機化)到了轉觀念、轉方向的時候了??上驳氖俏覀冊谑∥?、省政府的相關會議、講話和文件中已經看到了“轉”的趨勢。
建議:農機化的建設與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定要向“重品質、穩產量、雙安全”上轉,在今后的宣傳上報中,不再強調又增產了多少億斤,而是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與改善,這是黑龍江的后發優勢所在。
二、推進綠色耕耘,守護黑土農田。據黑龍江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田寶強介紹:“黑龍江省糧食可持續增長正面臨著巨大挑戰?!?011年統計,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07億畝,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0%以上?!坝捎谒亮魇乐?,黑土層急劇減少?!比『谕临Y源每年以1.2億立方米速度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守護黑土農田已經到了生死存亡、迫在眉睫的時候。
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我省的講話中特別提到“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足以說明綠色和生態的至關重要。對我們黑龍江還可以說“綠野沃土也是金山銀山”,今后農機化建設與發展應以此為“首要任務”和“主攻方向”:
1、大力推進保護性耕作,通過機械深松整地有效接納自然降水特別是強降水,最大限度減少徑流避免水蝕;通過秸稈覆蓋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
2、大力推進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機耕道”“防風林”,讓大中型農業機械耕耘在“田成方、林成網、路貫通”的美麗鄉村沃野間。
3、堅決推進退耕還林,對超坡耕地要堅決退耕植樹種草,大力研制推廣適合于植樹種草的機械,加緊建立實施生態補償機制。
三、控制面源污染,保障舌尖安全。今天,不再為“吃飯”擔心的人們更加關注“舌尖上的安全”。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首要前提就是要守住安全的源頭——耕地和水。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耕地和水已成為污染最為嚴重的自然資源??萍嫉陌l展是一把“雙刃劍”,化肥、農藥的發明應用,就是給耕地造成巨大傷害而難以修復的罪魁禍首。據統計,我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農藥年產約170萬噸,平均18億畝農田每畝需要承受近兩斤。我省而言,每年化肥施用量達到230萬噸以上,農藥施用量達到5萬噸左右,帶來的唯一結果是實現了糧食的連年增產,可帶來的后果卻不是唯一:土壤板結、水體污染、地力下降、生物消失、農產品化肥農藥超標等等,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自然生態遭到破壞、人類健康遭到威脅、生存發展難以持續。因此,過多的數據無須一一求證例舉,深刻的現實需要我們一一改過應對。農機化做為“物理性”耕作方式,通過對化肥、農藥的適量深施、精噴,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化學性”產品帶來的污染和破壞。近年來,全國包括我省開始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農業“三減”等,目的就是要通過農機化實現對耕地的保護,應該說非常值得大力推廣。
建議:在今后的農機化建設中,以機械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為引領,向著以下幾個目標邁進:
1、進一步發揮農機化的“物理性”作用,通過實施“三減”戰略,對農藥、化肥實現更加精準、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的施用。
2、通過農業機械增加對農家肥的施用,逐步取代化肥,促進農業生產的循環發展,這樣既能實現綠色種植,又可改善農村環境。
3、著力研制推廣田間除草機械,通達機械力量逐步減少降低農藥的使用,這將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減少了農藥在糧食中的殘留,緩解農藥殘留給人們帶來的危害;;給青蛙、鳥類留下生存的空間,重新鏈接起“自然生物防控鏈”,在不遠的將來,讓農藥徹底退出“綠色的田野”,真正實現“舌尖上的安全”。
4、將保護性耕作作為“農業資源休養生息”的有益補充,納入到“農業生態保護”范籌,真正落實“施用有機肥、生物肥、秸稈還田等提升土壤有機質和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激勵機制”,對開展保護性耕作的農戶落實國家每畝地補貼80元(秸稈還田50元,深松整地30元)政策。
四、注重提升質量,遏制糧食浪費。中央電視臺關于節約糧食的公益廣告讓人觸目驚心,更讓我們這個全國的“大糧倉”不知所措:每年全球糧食總量的1/3被浪費,高達13億噸。我國每年的浪費量雖然沒說,但是可想而知。我們不禁要發問和自問:難道我們每年通過各種“辦法”來實現的增產就是用來被浪費的嗎?怎么辦呢,管不住別人的嘴,要靠我們自己的嘴。
建議:我省要掌握全國糧食的話語權,我們的“權碼”應轉“量”到“質”“說出去”:黑龍江以立足農業生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全國領先的農機化實現了“北大倉”的“全程綠色耕耘”、“物理穩產提質”,我們的糧食是“綠色、生態、有機”的,是“非轉基因”的,讓國家和全國的消費者形成“黑龍江的大米、豆油就是香”、黑龍江的糧食“質和量”都是最安全、最放心的的共識,從而把我們的糧食和農產品都賣上“好價錢”,實現“種好銷好”,讓全國的消費者都要“知道珍惜,浪費不得”。改善我省耕地生態和環境質量,對于加強耕地保護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守護全國“大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和人民幸福健康具有長遠意義。當然,這絕非農機化一己之力能為,但是農機化作為眾多主客觀解決因素之一,是當前從源頭上守護耕地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因此需要我們認真思索,
轉變觀念,以全新的認識和定位來推進我省農機化建設與發展。
建議人: 殷茂臻
單 位:市農機局
電 話:13836351385
到了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黑龍江省的農機化水平已經超過90%,為全國之首。其中耕地機械化程度已達98.8%、播種機械化程度已達94.1%、收獲機械化程度已達70.1%。站在這樣一個高水平上,如何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綠色發展”的要求推進全省的農機化建設,繼續“領跑”全國,值得我們共同思考。
一、立足科學發展,尊重自然規律。我省擁有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耕地面積2.4億畝,近年來糧食產量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用占全國1/10的耕地,生產出1/4的商品糧,養活了1/6的人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看到今天的現實:30年前的“北大荒”可以說是山青水秀、生態良好、至美至純,農業生產完全處于一種“人力、畜力和機械力量”自然耕作的發展狀態;30年后的“北大倉”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壤硬化、化肥農藥過度施用、量增質降、違規求進的發展現實。造成這些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農機化快速發展助推了人們的“過度開墾”,但這不是農機本身之過,而是人們對耕地產能的“過度要求”和“只耕不養”所造成的。因此,黑龍江的農業發展(包括農機化)到了轉觀念、轉方向的時候了??上驳氖俏覀冊谑∥?、省政府的相關會議、講話和文件中已經看到了“轉”的趨勢。
建議:農機化的建設與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定要向“重品質、穩產量、雙安全”上轉,在今后的宣傳上報中,不再強調又增產了多少億斤,而是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與改善,這是黑龍江的后發優勢所在。
二、推進綠色耕耘,守護黑土農田。據黑龍江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田寶強介紹:“黑龍江省糧食可持續增長正面臨著巨大挑戰?!?011年統計,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07億畝,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0%以上?!坝捎谒亮魇乐?,黑土層急劇減少?!比『谕临Y源每年以1.2億立方米速度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守護黑土農田已經到了生死存亡、迫在眉睫的時候。
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我省的講話中特別提到“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足以說明綠色和生態的至關重要。對我們黑龍江還可以說“綠野沃土也是金山銀山”,今后農機化建設與發展應以此為“首要任務”和“主攻方向”:
1、大力推進保護性耕作,通過機械深松整地有效接納自然降水特別是強降水,最大限度減少徑流避免水蝕;通過秸稈覆蓋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
2、大力推進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機耕道”“防風林”,讓大中型農業機械耕耘在“田成方、林成網、路貫通”的美麗鄉村沃野間。
3、堅決推進退耕還林,對超坡耕地要堅決退耕植樹種草,大力研制推廣適合于植樹種草的機械,加緊建立實施生態補償機制。
三、控制面源污染,保障舌尖安全。今天,不再為“吃飯”擔心的人們更加關注“舌尖上的安全”。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首要前提就是要守住安全的源頭——耕地和水。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耕地和水已成為污染最為嚴重的自然資源??萍嫉陌l展是一把“雙刃劍”,化肥、農藥的發明應用,就是給耕地造成巨大傷害而難以修復的罪魁禍首。據統計,我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農藥年產約170萬噸,平均18億畝農田每畝需要承受近兩斤。我省而言,每年化肥施用量達到230萬噸以上,農藥施用量達到5萬噸左右,帶來的唯一結果是實現了糧食的連年增產,可帶來的后果卻不是唯一:土壤板結、水體污染、地力下降、生物消失、農產品化肥農藥超標等等,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自然生態遭到破壞、人類健康遭到威脅、生存發展難以持續。因此,過多的數據無須一一求證例舉,深刻的現實需要我們一一改過應對。農機化做為“物理性”耕作方式,通過對化肥、農藥的適量深施、精噴,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化學性”產品帶來的污染和破壞。近年來,全國包括我省開始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農業“三減”等,目的就是要通過農機化實現對耕地的保護,應該說非常值得大力推廣。
建議:在今后的農機化建設中,以機械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為引領,向著以下幾個目標邁進:
1、進一步發揮農機化的“物理性”作用,通過實施“三減”戰略,對農藥、化肥實現更加精準、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的施用。
2、通過農業機械增加對農家肥的施用,逐步取代化肥,促進農業生產的循環發展,這樣既能實現綠色種植,又可改善農村環境。
3、著力研制推廣田間除草機械,通達機械力量逐步減少降低農藥的使用,這將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減少了農藥在糧食中的殘留,緩解農藥殘留給人們帶來的危害;;給青蛙、鳥類留下生存的空間,重新鏈接起“自然生物防控鏈”,在不遠的將來,讓農藥徹底退出“綠色的田野”,真正實現“舌尖上的安全”。
4、將保護性耕作作為“農業資源休養生息”的有益補充,納入到“農業生態保護”范籌,真正落實“施用有機肥、生物肥、秸稈還田等提升土壤有機質和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激勵機制”,對開展保護性耕作的農戶落實國家每畝地補貼80元(秸稈還田50元,深松整地30元)政策。
四、注重提升質量,遏制糧食浪費。中央電視臺關于節約糧食的公益廣告讓人觸目驚心,更讓我們這個全國的“大糧倉”不知所措:每年全球糧食總量的1/3被浪費,高達13億噸。我國每年的浪費量雖然沒說,但是可想而知。我們不禁要發問和自問:難道我們每年通過各種“辦法”來實現的增產就是用來被浪費的嗎?怎么辦呢,管不住別人的嘴,要靠我們自己的嘴。
建議:我省要掌握全國糧食的話語權,我們的“權碼”應轉“量”到“質”“說出去”:黑龍江以立足農業生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全國領先的農機化實現了“北大倉”的“全程綠色耕耘”、“物理穩產提質”,我們的糧食是“綠色、生態、有機”的,是“非轉基因”的,讓國家和全國的消費者形成“黑龍江的大米、豆油就是香”、黑龍江的糧食“質和量”都是最安全、最放心的的共識,從而把我們的糧食和農產品都賣上“好價錢”,實現“種好銷好”,讓全國的消費者都要“知道珍惜,浪費不得”。改善我省耕地生態和環境質量,對于加強耕地保護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守護全國“大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和人民幸福健康具有長遠意義。當然,這絕非農機化一己之力能為,但是農機化作為眾多主客觀解決因素之一,是當前從源頭上守護耕地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因此需要我們認真思索,
轉變觀念,以全新的認識和定位來推進我省農機化建設與發展。
建議人: 殷茂臻
單 位:市農機局
電 話:1383635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