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牡丹江
發布時間:2017-04-13
牡丹江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既有舊石器時代遺存、新石器時代遺存、鐵器時代遺存、渤海國時期遺跡,也是女真滿族的發祥地。早在遠古時期的石器時代,滿族的先祖肅慎氏就在牡丹江流域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富有特色的古肅慎氏文化。商周時為肅慎地;漢魏時為挹婁地;南北朝時為勿吉地;隋唐時為靺鞨部族;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都名為上京龍泉府。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攻滅,契丹在渤海國故地建立一個東丹國。公元1115年,世居牡丹江畔的女真人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牡丹江地方屬胡里改軍民萬戶府統轄。公元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劃歸合蘭府古州管轄。明代牡丹江由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轄,在牡丹江區域設有建州衛、麥蘭(穆棱)河衛、阿速江衛、五林河衛、速平江衛、沙虎衛等寧古塔路的48衛所。清代,管轄祖國東北盛京以北廣大地區的衙署----寧古塔將軍府就設在牡丹江域內。先是在今海林市舊街設有寧古塔昂邦章京衙署,后改為寧古塔將軍府。衙署于公元1666年被康熙帝下令從海林舊街遷往今寧安。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衙署遷往吉林以后,在寧古塔地方仍設有副都統鎮守。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于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于寧安第五區管轄。1901 年(光緒二十七年)2 月,沙俄修筑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
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屬吉林省寧安府管轄。1932年,日本侵略軍占領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偽滿成立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隨即設置牡丹江市公署。
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牡丹江市民主政府。1947年,成立牡丹江省。1948年,撤銷牡丹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建制撤銷,與黑龍江省合并,統稱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劃為黑龍江省直轄市。
1956年設牡丹江專區,專署駐牡丹江市。1970年牡丹江專區改稱牡丹江地區。1983年,國務院批準撤銷牡丹江地區,除雞東縣劃歸雞西市外,牡丹江市管轄海林、寧安、林口、穆棱、東寧、密山、虎林7縣、綏芬河1市(代管)和市內的西安區、東安區、愛民區、陽明區、郊區5個區。1992年,密山市改由雞西市代管。1993年,虎林縣劃歸雞西市管轄。2011年,取消管轄綏芬河市,綏芬河市設為省直管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