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知識之青銅器的鑒賞
發布時間:2017-04-13
青銅器是中國的國粹,中國的藝術品當中只有青銅器是被全世界所公認的。從夏代起源,經過商周,秦漢至宋代金石學誕生,青銅器從單一的收藏,變為一種學問,一種研究對象。
中國青銅器的歷史
青銅,是指紅銅和其它元素的合金,如銅和錫的合金為錫青銅,銅和鉛的合金為鉛青銅,其他的還有鉛錫青銅、鎳青銅、磷青銅等等。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是錫和鉛的合金,即錫青銅和鉛青銅。其實當年剛生產出來的時候是黃澄澄的,經過時間、空氣和地下埋藏、腐蝕等過程才形成了后來的一層綠銹。
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15個世紀。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的冶鑄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幟而達到高峰。在當時的亞洲大陸上,商周的青銅冶鑄業所產生的青銅藝術,是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初期的鐵器時代,但是鐵器時代的到來并沒有立即導致青銅工業的衰退,相反,由于戰國時代生產技術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銅器的鑄造技術亦有新的發展。大約到了戰國晚期,高水平的青銅鑄造業由于冶鐵工業的突飛猛進而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在產品的其他領域中,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漢代的青銅鑄造工藝,仍然呈現出美麗的余輝。雖然青銅器走向了衰落,但是銅鏡在唐朝又走向了新的高峰。佛像從北魏開始,一直到唐、明、清,制作水平都很高。到了明代,又出現了宣德爐,這是銅器制作的最后輝煌。
青銅器的分類
農具和工具
包括犁鏵、鋤、鐮、鏟、斧、錛、鑿等。中國是農業大國,生產工具是最重要的。青銅工具的出現,帶動了整個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但至今發現的青銅工具的量很少。因為銅是稀有金屬,回爐熔化后制作成其他器物,可以反復使用。
禮器
青銅器歷代都被稱為國之重寶。它的制作對象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地位非常高。國家有大事的時候都要用青銅器作為禮器,所以青銅器以禮器為主。最主要的器形包括鼎、鬲、簋、簠、豆、敦、爵、斝、觚、觶、觥、尊、卣、彝、壺、盤等。這些名稱在宋代就已經定了,主要來源于青銅器的銘文,沒有銘文的就約定俗成,一直流傳至今。比如彝字,泛指各種青銅器,具體到某種器形就是指造型似小方房子、帶蓋的銅器。
樂器
包括鐃、鐘、鉦、鐸、鼓等。
兵器
包括戈、鉞、矛、戟、劍、刀、弩機等。兵器是青銅器制造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但現在發現的兵器的數量不多,也是因為青銅器可以回爐熔化后繼續制作使用的緣故。
車馬器
包括轄、銜、軛、鑾、當盧、馬具等。車馬器原來屬于雜器。這兩年隨著青銅器市場的活躍,收藏車馬器的人也多了?,F在車馬器見到最多的地方是內蒙古,以赤峰、通遼、包頭這一帶為最多。這里的埋藏環境比較干燥,容易保存,流傳的車馬器也非常多,價格普遍上漲。
度量衡
度量衡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非常,收藏意義重大,包括尺子、量具、詔版、權等。
雜項
過去把俎、禁(承放酒器的專用器座)、爐、燈、洗、鏡等都歸入雜項類,現在銅鏡、錢幣、佛像都已經獨立出來成為專項。
青銅器的紋飾和銘文
中國青銅器的紋飾自成一體。常見的獸面紋以饕餮紋為主,其次最多的是龍紋,鳳紋也比較多,其他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紋、獸面變形紋、火紋、幾何紋、人物畫像等。人物畫像在戰國以后才出現。
夏晚期的青銅器基本都不帶銘文,到商代中期以后出現了一個字或一個族徽的銘文,字數逐漸增多,到西周達到幾十字或幾百個字,西周中期出現了二百多字、三百多字的銘文。字數最多的是西周中晚期的毛公鼎,將近四百個字。銘文的內容一般包括王室的祭典、戎事等。
青銅器鑒定的幾種術語
科學鑒定
科學鑒定通常是指利用現代化的儀器進行元素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測定等
眼學
根據系統知識進行綜合判斷,俗稱“眼學”?!把蹖W”的依據是考古發掘的標本、標準器形成的類型學、器形學、圖案學等,運用了大量系統知識的經驗。例如,對于青銅器上銘文的鑒定常常成為對于有爭議器物的強有力的證據,特別是數十字以上的長銘,今人很難編出可考卻未見著述而又文意通暢的上古銘文,很難刻寫出古意燦然、毫無造作且不出錯誤的古文字,這絕不是儀器可以解決的。又如,早期范鑄法的錯范痕跡和分隔內外范的墊痕與偽造的痕跡,目前的儀器還無法判斷,但專家、有經驗的文物工作者和收藏家只要借助肉眼或放大鏡就可以判斷。所以,積累經驗、掌握青銅器的一般性特征和內在規律性的東西,是收藏活動必不可少的。
生坑、熟坑、水坑、“臟坑”“發坑”和“半發坑”
“生”或者“生坑”,是指新出土與早些年出土,但保持了出土時的本來面貌,沒有經過出土后的進一步處理,沒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和長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層變化,銹色和土沁色燦然的器物。
“熟”或者“熟坑”剛好相反,譬如明清時期出土,甚至宋代及宋代以前出土,經過了“傳世”的經歷,器物表面已經表現出自然的“熟”“老”。特別是清代中期,藏家喜歡將青銅器除銹、擦光、上蠟等,加之常年把玩,形成了“黑漆古”。
俗語中的“水坑”“臟坑”“發坑”和“半發坑”則不僅是指器物呈現的表面特征,還特指出土地相應的土壤環境以及器物呈現的品質特征。
“水坑”器的出土地點多為湖南、湖北以及浙江,通常表現為色彩鮮亮、表面大多光潤如鏡?;蚓G得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剛剛從水里撈出來的。因此,常與“水坑”器伴隨出現的俗語還有“綠漆古”和“黑漆古”。
“臟坑”器的出土地點在北方一些地區,表現為銅器表面銹色斑駁而雜亂,并伴有大量“有害銹”,甚至使得器物嚴重受損。
“發坑”和“半發坑”則指出土物不僅表面,而且質地本身都受到嚴重侵蝕,呈現出一種類似發酵、發泡狀的疏松、漲裂。大部出現這種墳起、鼓泡、漲裂現象的俗稱“發坑”,部分或局部出現的古玩行里習稱“半發坑”。
“綠漆古”和“黑漆古”
“綠漆古”是銅器綠銹生成之后,由于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銹自然脫落,卻因年代久遠,綠色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層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層薄薄的綠漆,故俗稱“綠漆古”。
“黑漆古”的道理與“綠漆古”相似,主要是取決于當地水質和土壤的酸堿度等,有器物長期傳世形成的自然“包漿”,也有青銅器本身合金成分差異造成的原因。一般來說,器物出土時即黑亮如墨,表面幾乎沒有綠銹者,多為春秋、戰國、兩漢時期,而且戰國、西漢的情況更加普遍,其中約90%屬于戰國時期鑄造的。紅、藍色銹斑大多也出現在晚期青銅器上,尤以漢代突出,當為青銅中雜入鐵等成分造成的。這種情況商周時期絕對不會發生。
棗皮紅
有些青銅器綠銹下呈現的暗紅色,琉璃廠習語稱之為“棗皮紅”。
包漿
“包漿”是指沒有浮銹,器物表面卻通體呈現一層均勻、柔亮的氧化層的特殊現象,有時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況與呈色情況。所以,可以用于出土器,也可對傳世品而言?!鞍鼭{”通常是鑒別青銅器的重要依據,當然也有人故意做上去,而且可以做到神似。例如新鑄的銅香爐,經過不同的混合液體浸泡,然后烘烤,會出現各種呈色的“包漿”。反復浸泡、焙燒之后,甚至會出現非常美麗的厚厚“包漿”。這在近些年蘇州仿“宣德爐”上被廣泛應用。
水銀浸
“水銀浸”亦稱“水銀古”,也是一種青銅器的自然“包漿”現象,有局部的,也有通體銀白的,多見于銅鏡。主要為戰國到漢代時期制品,其中又以戰國為多見,大多出土于中原地區。近年以河南仿為最高境界,幾可亂真。
“泛金”
“泛金”與“水銀浸”的情況相仿,并非器物鑄造之時鍍了水銀或者黃金,而是青銅器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層,舊時也稱“返金”或者“返銅”。這種現象通常只出現在剛剛鑄造完成尚沒有使用過就入土的青銅器上,而且幾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陽附近的商代地層中,陜西只存在個例,其他地區從未見到類似情況的報道。所以,非典型安陽類型的“泛金”器,大可直指其假。
品相
“品相”是對文物自身質地與完殘情況的綜合評價的習語。以金屬鑄幣為例,“祖錢”或“雕母”的品質注定優于脫胎而成的“母錢”;“部頒樣錢”或“進呈樣錢”的品質注定優于“初爐錢”;“初爐錢”則優于一般流通幣,在這里“品相”是一級高過一級的。但是,除了自身品質之外,保存狀況的優劣也是決定“品象相好壞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鑄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幣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絕好的;“雕母”若損傷嚴重,也會被斥為“品相”不好。
青銅器辨偽十法
看器型??赐辍吨袊嚆~器全集》十六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之后,就知道器型對不對了。
看范線。一般青銅器四個足邊都帶范線。有的經常使用的就被磨光了。
看銅質?,F在我們見到的作假的銅器都是用雜銅鑄造的,屬于雜質比較少的銅,鑄造出來的顏色和古代不一樣。古代的銅質地沒有現在的銅好,在顯微鏡下看有大大小小的窟窿?,F在的銅質地過精。
看工藝。古人制作花紋、紋飾有隨意性,現在專門仿造就顯得過于認真,感覺不是特別好。
看花紋。前幾年有些造假的東西不倫不類,比如商代的器型搭配了春秋的花紋。
看銘文。有的造假者照抄古代青銅器上的銘文,不通順。
看重量。在地下埋藏的銅器,被腐蝕后,和原來剛鑄出來相比,手頭發輕。
看銹蝕?,F在做的假浮銹特別多,一碰就掉。老銹特別少。
看墊片。商周青銅器由于是塊范拼合而成,故而不能保持精確的平衡。在內范、外范之間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器壁厚薄不勻,或者產生重大的鑄造缺陷。因此,商周時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塊銅片墊在內范與外范之間,使內范與外范之間的空隙保持穩定和均勻,提高鑄造質量。這在早期的絕大多數青銅器上都是可以發現的,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蔽而已。春秋以前的看不太清楚,春秋以后看的特明顯,都是方塊。
看包漿。有包漿的老,沒有包漿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