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杜吉臣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17-04-15

                                            
                                              
                                          杜吉臣,1933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二師四團團長。在長期艱苦的抗日歲月里,杜吉臣組建了穆棱縣抗日游擊連,在奎山建立了紅色根據地。他驍勇善戰,軍紀嚴明,帶領全家老小13人上山抗日,艱苦奮斗,前赴后繼,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奉獻了生命。
                                          杜吉臣,原名杜基臣(杜繼臣),又名杜尚武,19031029日,出生在吉林省西安縣。1933年,杜吉臣兄弟以“自衛團”丁身份為掩護,積極參加抗日救國秘密活動。他們經常為抗日武裝隊伍募捐籌款,購買槍支彈藥,運送糧食、布匹和藥品等物資。杜家成了抗日武裝的“堡壘戶”,抗日部隊干部、戰士經常在杜家居住、養傷。
                                          為了抗日救國,杜吉臣派三弟杜吉升到奎山日本守備隊當上“博役”(勤雜工),暗地收集日軍情報,為營救被捕的抗日官兵做了大量工作。193510月,杜吉臣任中共奎山黨支部組織委員。

                                          19365月,日軍對奎山等地采取了滅絕人性的“大掃蕩”,杜吉臣一家也被監視起來。面對殘酷的現實和危急的情況,杜吉臣和父母商量,決定攜帶家眷上山抗日。年輕的拿槍,婦女及老幼做后勤工作。為了能和中共地方黨組織保持聯系,杜吉臣先讓二弟杜吉利夫婦搬到后屯馬鞍山隱居起來,負責傳遞消息。8月,杜吉臣領導的游擊連,正式編入抗聯第五軍二師四團。為適應抗日游擊戰的需要,杜吉臣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殺敵本領,徒步穿林行走如飛,跑馬雙槍百發百中。杜家兄弟帶領游擊連一有空閑時間就練習射擊技術,注意在實踐中的應用和改進,全連指戰員的槍法迅速提高。每次臨戰,杜吉臣都帶自家兄弟沖鋒在前,撤退在后,為其他戰士做出榜樣,全連戰士都十分敬佩愛戴杜家兄弟。杜吉臣因戰功卓著晉升為抗聯第五軍二師四團團長。杜吉臣升為團長后,軍紀更加嚴明,要求杜家兄弟尤其嚴格,從不允許家中任何人搞特殊化,當地百姓無不贊揚和支持這支抗日部隊。

                                          1936年秋至1937年春,杜吉臣率領抗聯第五軍二師四團經?;顒釉谂d隆鎮、三道通、大小稗子溝、西北楞和大小鍋盔、草帽頂子、黑瞎子溝、柞木崗子一帶高山密林中,捕捉有利戰機,積極開展游擊戰,消滅了大量日偽軍,繳獲大量物資。

                                          1937年夏,日軍糾集大批兵力到小鍋盔山抗聯密營一帶“清剿”抗日聯軍。杜吉臣在戰斗中中槍,在轉移途中,因傷勢過重而犧牲,時年34歲。

                                          建國后,林口縣人民政府將杜吉臣烈士靈柩移葬縣城南山烈士公墓內,并立石碑。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